Wednesday, 9 November 2011

 父母不让孩子把话说完,往往是出于这样几种心理:
  第一,孩子的话说到自己的痛处,让自己觉得没面子所谓童言无忌,孩子总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没什么忌讳父母不妨抱着轻松的心态听听孩子怎么说,或许自己也能受到启发
  第二,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样的父母属于顽固型,不听解释,不听辩解,老认为孩子是在找借口长期如此,孩子就会慢慢习惯了沉默,哪怕是面对冤屈,也缄默不语一个不会据理力争的孩子,很难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第三,觉得小孩子不懂事,没有耐心听孩子说其实,孩子的思维比大人简单得多,往往能从复杂的事情中看到本质的东西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
  孩子也有话语权,他想说话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他机会表达
  你会发现,老是被“住口”二字打断话头的孩子,慢慢就变得缄默沉静了,他也就懒得跟父母说话交流了这是因为父母的“禁令”让他觉得自己的意见根本不受重视,说了也是白说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便会逐渐降低这对于他的成长和人生都是非常不利的
  而老是听到“你不用解释”的孩子,会渐渐习惯了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会背着很多的冤屈,一个人默默承受而这样的重负很可能让他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所以,你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也就是在避免上面提到的种种不良后果其实,听孩子把话说完,又能浪费你多少时间?而你又多了一个了解孩子的机会你可以根据孩子说的话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他理解有偏差的地方,你可以纠正;他观法片面的时候,你予以补充这样,孩子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当然,除了在他想说话的时候,让他尽情地说,还要在他缄默沉静的时候鼓励他说因为有的孩子根本没有为自己辩解的意识或者胆量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想法、不满或者委屈,会让他变得善于思考,也会使他的自主意识和表达能力得以增强
  恐吓威胁孩子是愚蠢的做法 要是再不听话,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去
  再哭?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再哭,让狼把你叼走!
  还敢撒谎,我撕烂你的嘴巴!
  走不走?不走我走了!
  孩子更需要安全感
  记得曾经见过这样的场面:
  一位母亲在路边哄孩子小孩子不听劝,拼命地哭母亲说好话,给他东西,都不管用最后,母亲实在不耐烦了,大声说:“你还哭不哭?再哭我就走了!”并做出要走的样子孩子哭得更凶了母亲二话不说,扭头就走孩子见妈妈真的走了,不要他了,慌了神,赶快追上去,边哭边喊:“妈妈,不要扔下我,我不哭了……”
  这样的场面观着是很令人心疼的这位母亲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非这样对孩子不可吗?父母是孩子最依赖的人孩子从出生起,就对父母有特别的眷恋,同时也有着没有父母就不能生存的潜在不安感心理学上管它鸣“基础不安”不管孩子是否懂事,他的心里,都经常有“爸爸妈妈会不会不要我”这样的担忧在这种心理背景下,还对孩子说“你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他的潜在不安会加剧,易于受到大人无法想象的打击这种精神上的不安,很可能会让孩子做出极端的举动,比如自杀到这个时候,父母后悔就太迟了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有时并不明白父母只是为了哄他而说出恐吓的话,并非真的不要他或不爱他作为父母,应该明白,恐吓和威胁是一种很愚蠢的手段,它不但不能让孩子变得听话,而且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孩子需要的是一种安全的环境,包括身边的和心灵的
  如果不想毁掉孩子,就不要恐吓他
  每个人都会有恐惧的心理这种恐惊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本能反应,即对于危险的恐惧另一种就是神经性的忧虑,即一个人在没有遇到危险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无端的害怕,可能说不出理由,也可能说出了,在常人观来不足以引起恐惧小孩子最容易产生这种神经性的恐惊所以,家长不仅不能恐吓孩子,以免加深孩子的恐惊,还要以正确的方法教育他,使他不致于产生无谓的恐惊心理
  孩子不听话时,如果你对他说:“你不听妈妈的话,就让妖怪来捉你!”这的确比费心地向他解释为什么要听话、怎么才算听话容易得多,可是,它产生的后果却是许多家长始料未及的
  千万不要用医生、警察、老师及其他让孩子害怕的人去恐吓他一个怕医生的孩子,生病的时候是不会跟医生合作的;一个怕警察的孩子,即使他迷路了,他也不会去问警察;一个怕老师孩子,怎么可能安心听老师的课?
  所以,易于造成孩子精神不安的话,千万说不得
  孩子的心里有不安的土壤,重则会萌发出许多的恐惊,并可能最终演绎为不幸;轻则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性格压抑而这,就相当于毁掉了一个好好的孩子
  手把手教您做个不骂孩子的妈妈<三>
  第二部分:父母应该经常说的话(上)
  你是否在心里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的孩子比较过,遗憾于孩子的短处,而对他们的长处却视而不见?你是否在嘴上说着“你能行”的时候,心里却还是很不情愿让孩子尝试去做他想做的事?你是否在孩子尝试做一件事的时候,一边说“你能做好”,一边忍不住地伸手帮忙?如果是,那么只能说,这种赏识是你讨好孩子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真心实意地要让孩子学到什么东西
  别哭,告诉妈妈是什么原因
  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好说给我听听
  先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事?
  孩子哭泣时,最好的安慰就是听他倾诉
  做父母的,最怕的就是孩子哭孩子一哭,赶紧安慰:“别哭了,乖”如果他根本不听,哭得更厉害,家长立即就不耐烦地呵斥:“哭什么!不许哭!”很少有家长肯耐心地听孩子倾诉
  一个朋友讲起自己的小时候时,总是会提到一件事
  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他和哥哥在房间里去玩本来玩得好好的,但是因为抢着看一本漫画书,两个人打起来他被哥哥推到地上,漫画书也给抢走了,忍不住大哭起来母亲入来把他带到客厅,拉到自己身边,温和地问他:“怎么回事呀?说给妈妈听听”于是他边哭边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母亲耐心地听他讲完,然后替他擦干眼泪说:“兄弟俩应该互相谦让,漫画书让哥哥看完你再观吧他有不对,妈妈再找他谈”
  “你不知道,当时我还以为母亲要大骂我们一顿呢因为我看到父亲在一边已经要发火了之后很多年我都记得这件事,觉得母亲很宽容、很理解我们,允许我们诉说委屈现在我也这样教育俺滴孩子”说起当年的事,朋友仍然感慨不已
  孩子哭闹,多半是受了委屈或者某种欲望得不到满意作为家长,只说一句“不许哭”、“哭也没用”来强行禁止孩子哭泣,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也是没有效果的他既已心里不满,你却还要不问缘由地斥责,不是让他更难过更委屈吗?
  无论如何,你必须得先弄清楚孩子哭泣的原因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听他慢慢诉说并不需要很多附加的安慰,做父母的只要用一双耳朵去听就够了
  心理学上,有一种“净化”原理,很值得借鉴到家庭教育中来当一个人受到委屈或者某种欲望得不到满意而无法发泄时,心中的怨气和不满会越积越多,一旦爆发,不定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但是,如果给他机会倾吐不快,他便能委屈尽释,也不再坚持满意原来的要求这时父母要做的,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分析和判断,而仅仅是做一个听众,帮助孩子敞开心灵,发出怨气
  这种方式,能够让孩子慢慢平静下来,直至从令他难过的事情中走出来他在讲述事情经过的过程中,也能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非对错太小的孩子也许对自身没有足够清醒的熟悉,但是能让他说出心里话,就是替他解了心结,哪怕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意,他也不会一直记在心里
  孩子哭是很经常的事,如果你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就请在这个时候对他说一句:“告诉妈妈是怎么来回事”
  孩子哭泣只是撒娇时另当别论
  与一见孩子哭就呵斥的父母相反,还有一些家长,一听到孩子哭就心疼得不得了,赶快把孩子抱在怀里,百般哄劝、安慰,甚至为了止住孩子哭泣而满意他的一些无理要求似乎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只有如此才可以补偿当然了,疼爱孩子是值得肯定的,但也不能不分情况、不讲原则地宠爱孩子一哭就去哄,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依赖性
  有时,孩子哭,也并不一定就是受到委屈或者某种伤害,而不过是为引起父母注重,撒撒娇,装可怜,以此获取父母的爱抚、疼爱罢了也许孩子起先并没有这种意识,只是偶尔发现只要一哭,父母必定会来哄,于是在以后他就学会了使用这种“伎俩”
  遇到这种情况,办法还是那一个,不要禁止孩子哭泣,也不要马上去哄,而是很平静地让孩子把哭的原因告诉你哪怕孩子什么也不说,他也可能因为家长的这种郑重而停止哭泣至少,他“骗”不到同情,自己也会觉得没意思,哭一会就不会再哭了
  说起来,不管孩子是因为什么哭,家长都要有“倾听孩子心声”的意识这是一个态度问题
  这个问题自己解决
  这个问题你可以自己解决
  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
  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逐渐接触各种类型的人,见识简单或者复杂的事情,他自己也可能碰到一些问题,一些麻烦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把孩子的事都揽过来,应该学会留空间给孩子
  张先生当爸爸许多年了别人提到他上初中的儿子总是赞不绝口但是他自认为,孩子的成长,自己其实并没有费太多的心,因为很多的事情都是孩子自己处理了在儿子很小的时候,他就很少主动替孩子做什么孩子摔倒了,他只是不慌不忙地说:“自己爬起来”孩子玩玩具拼图,怎么也拼不好,他在一边稍加指点,然后告诉孩子:“爸爸可不帮你,你能拼好的”在他认为儿子能够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从不主动帮忙有一天,孩子放学往返家对他说:“爸爸,我们老师说要组织一次野炊活动,可是经费得自己想办法,不能向家里要可是我到哪里去挣钱呢?”做父亲的说:“自己的问题可要自己解决爸爸只能提个建议,要靠自己的真本事挣钱”后来,儿子就和几个同学约好,替报社卖报纸,辛苦了一个周末,也挣了不少钱孩子也慢慢被调教出来了,遇事不再找父母,而是先自己想办法,实在解决不了,才要求父母帮忙事实也证明,孩子在能力所及的范围,是可以自己去解决很多问题的
  张先生的教育方式非常值得借鉴父母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适时放手,培养的是孩子独立自立的能力家长应该对自己孩子的能力有充分的熟悉,知道他可以做什么当你意识到孩子完全能够应付他遇到的问题时,就让他自己去解决问题好了父母可以充当顾问,但是最好“袖手旁观”
  孩子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要判断、决定、行动,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需要不断积累经验,不断锻炼父母也能够从孩子处理问题的过程中,看出孩子各方面的素质,也好在今后实施相应的教育对孩子说“这个问题自己解决”,也是在告诉他,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处理,不能依赖他人而且你做了什么事,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让孩子明白这些,对于他将来的独立非常重要
  孩子可以解决的事父母不要插手父母们总是以为爱孩子,就等于事事要替孩子去做,不让他操半点心不仅将孩子生活打理妥帖,而且孩子一碰到什么问题,就主动替孩子做了孩子未必就乐意让父母这样一手操办因为往往父母还没有了解真相和实情,就自以为是地替孩子做了决定,结果将事情弄得更糟糕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他有时碰到的问题是不需要大人的干涉干与比如和朋友闹了点矛盾,比如老师给他布置了课外实践的任务这些问题他自己能够解决,父母就不要都替他做了
  有些父母缺乏耐性比如孩子在家里做一件老师要求做的模型,一些细致的活他做起来显得很笨拙,或者整个地就慢吞吞的这时家长就观不过眼了,赶快替孩子帮忙孩子都不急,你急什么呢?他做他的模型,你做你的事,为什么要操这么多无用的心?孩子实在遇到困难,他会来找你的再说了,孩子就是孩子,他做事慢一点,笨拙一点,都是很很正常的,不要对他高要求
  还有的母亲总觉得孩子太小所以,有时过于心疼,宁愿自己为孩子都做了孩子:“妈妈,我衣服上的扣子掉了”妈妈:“这可是你自己的事呀,自己缝上去”孩子:“我不会呀……”妈妈:“妈妈先教你,然后你自己缝,好吗?”这样的妈妈才是聪明的妈妈尽到了一个母亲的责任,也给了孩子锻炼自我的机会
  家长在一边指导,教给孩子的只是方法和技巧,详细的实践,必须让他自己去做这样孩子才能学到真本事
  我们应该心存感激
  我们吃入嘴里的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感激那些让我们有米吃的人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才对,你观,正是他们天天辛苦劳动,我们才能住上美丽的房子呀
  父母和孩子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看到这个题目,也许做父母的会有不同的想法是啊,我们都是靠自己的双手,靠劳动来获取报酬,为什么要对别人心存感谢感动?我自己挣钱养活我自己,难道还要对别人说谢谢?听起来,的确有道理但是,事实真的那么简单吗?谁能说自己活在世上,不需要他人呢?我们时刻都不能脱离了他人而生存哪怕你整天一个人待着,你住的房子,你吃的米,你穿的衣服,你用的家具等等,哪一样不是由别人提供给你的?是的,你为使用这些东西而支付了报酬,但是,请想一想,假如它们不被制造出来,你即便有钱也买不来呀
  每个人的生活都渗入渗出了他人的劳动,这一点无庸置疑而我们,正是要对这样的劳动表示出我们的感谢感动与敬佩当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我们的心底才会产生爱,才会对于我们享受到的一切予以尊重和珍惜,才能体会到幸福的来之不易,才会明白,之所以有好的生活,正是拜许多人所赐没有爱的世界是可怕的
  无视他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可耻的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心存感谢感动,才会心中有爱,心中有爱,才会真诚地去关心别人而社会的和平、美好恰恰需要每个人都付出一点自己的爱心父母必须把这样的思想传达给孩子美好的品德是需要代代相传的当然了,父母要求孩子如此,他们自己首先得有这样的熟悉
  如果你的孩子嘲笑那些灰头土脸的建筑工人,请你一定要对他说:“孩子,我们应该感谢感动他们才对”品格的教育一样很重要在培养孩子的能力、兴趣等方面,家长很重视,也花了不少心思品格的教育却成了一个缺口这种无形的东西最重要,却往往被忽略了父母关心最多的,是孩子考试得了多少分,有些什么特长,能做什么事情,至于他是否正直,是否善良,是否自私,是否虚伪,是否有一颗爱心,都无所谓大人总觉得这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不实在,孩子将来在社会上也用不到
  一个人的人品与才能,都很重要,缺一不可父母只注重孩子的才能,而忽视他的品格培养,将来孩子由着性子,乱用才能,那一定会闯出祸来拥有爱心,是良好品格的一个方面爱是很神奇的一种情感,它能够衍生出许多美好的事物和现象,能够让一个人感染另一个人当一个社会遍布着爱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无边的幸福与快乐
  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应该不失时机地将良好的品格传递给孩子这往往也取决于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来说,什么样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就是什么样的所以,如果你想教育出一个德才兼备的孩子,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老师说过,歌德的书跟砖头一样厚!
  你的心情我也理解
  爸爸也是这样,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有很多的不安和焦虑
  很不服气?妈妈理解你的心情,但是现在不是气的时候
  妈妈明白老师说的话,但是更了解你的心情
  理解孩子,是沟通的第一步
  生活中有很多蛮不讲理的霸道父母,不了解孩子,也不愿意去了解孩子更可悲的一种是明明不了解孩子,却自以为了解一个父母孩子不做沟通的家庭,往往是危机四伏的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了,他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依赖父母,不再把什么事都讲给爸爸妈妈听在他们眼里,父母就只是大人,而没有意识到父母也是从孩提时代过来的,也有过他们这样的青春年华,也跟他们一样有过不安、焦躁和烦恼他们把父母放在大人的世界里,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世界里,所以不愿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小秘密”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强烈,情绪波动也大也许一点点的小事,都能让他大喜或者大悲也许有一天,你的孩子忽然跟你发牢骚:
  “真气愤,那家伙有什么资格那样说我?”
  “可恶!他比我差呢,居然数落我!”
  “我肯定不会输给他的,走着瞧吧!”
  也许他针对的是老师,或者朋友,甚至是一个陌生的人,也许只是芝麻大点的事但是他的确牢骚满腹,愤愤不平这个时候,做父母的,别急于劝解,最好是先对他的不满表示出理解和共鸣,然后不动声色,让孩子把事情经过细细说给你听,弄清楚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比如,你可以说:“是这样啊?你觉得很不服气,对吧?妈妈非常理解你那种不甘的心情”
  也许孩子并不能立刻接受你的态度,但是至少在心理上,会获得暂时的安慰这是你入渗透到他的心灵世界的第一步,需要耐心和平静孩子认同了你对他的共鸣,那么后面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有一位母亲很善于和孩子沟通在她读初二的女儿为一段感情而难过时,她对女儿说了这么一番话:“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妈妈跟你一样,也有过青春期,有过这样的经历而且,还比你烦恼得多,甚至因为不安和焦虑,都快要崩溃了但是最后还是挺过来了呀只要一步一步向前,没有什么障碍是跨越不了的现在想起那时候,尽管有很多苦恼,但是那的确是一个令人留恋值得来回忆的时代可能现在的你比妈妈当初更累,但是没关系呀,你可以把这当作成长的一种体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